2023年以来,光伏市场进入新一轮供需周期,价格跌势明显。
6月14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光伏多晶硅(硅料)价格继续下滑,其中致密料成交均价跌破8万元/吨,周环比降幅近25%。
【资料图】
价格传导之下,光伏组件价格也随之下滑。InfoLink Consulting6月15日的数据显示,组件的整体均价已经跌破1.5元/瓦,低价区段已击穿1.4元/瓦。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年初至今,光伏价格已经呈现断崖式下跌,多晶硅和组件均价跌幅分别达58.91%%和20.49%左右。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一轮光伏价格急速走跌背后,是由于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产能加速释放、部分环节清理库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过去三年,碳中和愿景刺激了光伏需求快速增长,叠加资本大量涌入,产业链各环节扩产加速。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有效产能均已达500GW以上,预计2023年年底各环节总产能均将超过800GW。若对比2023年全球350GW~400GW预计装机目标,行业将迎来阶段性过剩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在阶段性过剩风险下,整个光伏行业不同环节的淘汰赛已然鸣枪。前不久,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阶段性产能过剩的局面随时可能会发生。他还预测,像2012~2014年的光伏行业洗牌一样,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另外,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也发文“直抒胸臆”——《把硬仗的氛围感拉满》。
硅料价格跌至成本线
6月14日,硅业分会发布的多晶硅价格数据显示,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6.80万元~7.8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7.24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24.5%。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单晶致密料平均成交价格对比2022年同期(26.61万元/吨)已经下降72.79%。对比2023年初价格(17.62万元/吨)已经下降58.91%,呈现腰斩行情。
硅业分会干事陈家辉表示,“本周硅料市场继续扩大跌幅,基本跌至成本线附近,部分企业已经亏损停产。受价格影响,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多家多晶硅企业出现停止出货的现象,个别企业仍在低价清理前期库存。”
“供需关系决定了多晶硅价格走势。”陈家辉解释,供应方面,三季度投产企业规模大,使得多晶硅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现象加剧。需求方面,硅片价格持续下行,企业面临亏损减产,采购积极性不高使得议价空间被压缩。
回溯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年底,由于多晶硅供应偏紧而价格高企,吸引了新老玩家纷纷扩产。多晶硅生产商赚得盘满钵满,主营业务毛利率一度高达75%左右。如今,随着新产能释放,多晶硅已经在引领光伏市场进入新一轮价格下行周期。与此同时,随着新玩家的入局加剧了行业竞争,也将给行业带来一个洗牌出清的过程。
InfoLink Consulting方面表示,在硅料产能规模庞大的基础上,叠加数万吨的新产能悄然投放,致使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化,二三线以及新进入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
“目前来看,一些多晶硅老玩家的业绩下滑是必然的,不过由于折旧成本较低,现在还有钱赚。而新进入厂家基本是亏本生产。”一位光伏上市公司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大全能源在2023年一季度的业绩变化已经有一定体现。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5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40.26%和32.49%。大全能源方面表示,2023年3月起,随着包括公司在内的多晶硅企业的扩张产能逐步释放,高纯多晶硅料平均销售价格逐渐回落。
众所周知,通威股份较早预见了多晶硅价格“登高必跌”的趋势,去年便全面开启了一体化进程,并大力进军组件环节,剑指第一梯队。通威股份方面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晶硅价格波动是市场化的结果,不多做评价。但是在组件环节,通威股份可以保证供应链安全,深入了解业主方需求,以更好品质和技术解决方案为业主创造更高收益,推动行业进步。
此前,在合盛硅业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罗立国表示,“即使明年多晶硅卖七八万元/吨,合盛硅业还能赚。”如今多晶硅价格波动,合盛硅业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新疆中部合盛的多晶硅仍在建设中,考虑到信批的合规性,无法具体说明项目情况。
记者注意到,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传导,光伏硅片和电池价格也在大幅下滑。
以硅片为例,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6月中旬M10和G12尺寸硅片价格分别为每片3.05元和4.65元左右,跌幅15%和7%左右。“探究硅片价格下探的根本是库存因素,当前库存水位呈现小幅下滑,但仍维持总体10GW以上的量体。同时,由于售价直逼厂家的成本水平,预期后续跌价空间不大,厂家后续仍将面临降低稼动率举措。”InfoLink Consulting方面表示。
上述光伏上市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光伏硅片产能也是过剩的,竞争很激烈,过去一段时间有企业设备都未满产。
组件企业直面“硬仗”
伴随上游价格加速崩塌,最靠近终端电站市场的光伏组件环节也很快接收到传导信号。
6月15日,从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数据来看,本周光伏组件价格继续下降,均价暂时下降至每瓦1.45~1.49元。粗略估计,该价格相比上周下降每瓦0.1元左右,相比2023年年初每瓦下降0.36~0.38元。新签订单价格大幅下降至每瓦1.4~1.45元,低价区段也有部分厂家下降价格出清库存,价格跌破每瓦1.4元。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2.1GW光伏发电项目组件设备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开标,便直接反映了光伏组件价格的变动之快。
据介绍,这一招标项目吸引了20余家组件企业投标,竞争相当激烈。参与上述2.1GW项目投标的光伏组件企业员工告诉记者,目前有非一线的个别企业报价已经低至每瓦1.2~1.3元,一线企业的报价普遍处于每瓦1.4元以上。现在价格变化太快,有些企业还有库存,报价很低,能生存就不错了。
某一线组件企业人士认为,目前多晶硅价格下降很多,组件企业传导顺延,也不必扛价格。另外,在季度末清库存的压力下,光伏组件只是寻求低价出售,真正价格要看订单排产情况。
在多数人士看来,光伏组件价格下降,将大大提高电站开发商的积极性,刺激终端需求的释放。“组件企业让利终端电站环节,电站项目开发商正在提高项目进度,也没有必要再等到最低价格。”上述投标企业员工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僧多粥少的光伏组件市场里,价格变得敏感起来。一场不止是价格战争的淘汰赛已经上演。6月8日,李仙德在《把硬仗的氛围感拉满》一文中,通过一组对话生动描述了国内光伏组件市场的竞争情况:“所有没有海外营销力的、没有品牌的二线三线(企业)都挤在这个‘寺里’,僧多粥少,‘住持’又只看价格,不问芳华。”
李仙德还称,“接下来只会僧更多粥更少,‘住持’更粗暴。这个时候,全球化能力就显高下了。”
毫无疑问,光伏组件企业的全球化竞争能力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向。隆基绿能在2022年财报里也提及,“目前,产业链部分环节已出现阶段性过剩,叠加越来越多的跨界资本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行业竞争加剧。同时,全球贸易壁垒将导致行业制造产能分散化,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能力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包括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融资能力、运营管理等,全球化竞争能力不强的企业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并逐步退出市场。”
“海外市场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对品牌、渠道、售后服务以及可融资性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目前国际环境下对供应链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些潜在的进入壁垒也预示了先发者的优势。”李仙德称。
这一时期,一家光伏企业自身的“内功”也显得尤其重要。
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阶段性产能过剩出现,这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市场品牌、质量控制、服务水平、供应链保障、内部治理及企业寿命等都将是考验。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