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上万盘经过暗化催芽的秧苗在田间培育。
智能化插秧机成为黄刚开展水稻生产的主力。
立夏过,随着油菜、小麦等小春作物成熟收获,水稻正逐渐成为田野上的“主角”。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为大春粮食作物生产的主力,在四川,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800万亩,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 随着水稻栽秧的大幕开启,种粮大户都在忙什么?又如何通过生产经验总结引领生产? 70后新型职业农民杨萍学习让水稻生产更高效调试农机为小春收获和大春生产作准备、指挥工人开展水稻集中育秧、统筹稻麦两季作物周年生产......5月以来,“忙碌”成为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新型“职业农民”杨萍的“主旋律”。在广汉,43岁的杨萍是远近闻名的“田野女将”。拖拉机、植保机、插秧机,这些大型农机的驾驶员,大多数是男性。对杨萍而言,这些农机她玩得驾轻车就熟。这背后,她坦言离不开学习。 今年的水稻生产,在品种选择上,“稻香杯”优质米成为了杨萍的首选。“今年我首次种植了500亩‘品香优秱珍’。”杨萍说,通过到自贡、眉山等种植区参观学习,她了解到不少优质品种。在粮食生产上,她通过生产对比,择优合理调整每年的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从而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和经营能力。 在生产管理上,水是农业生产的命根,杨萍为此更是提早谋划。她告诉记者:“今年,一方面加强了放水员的培训,强化田间用水的监测管理。另一方面在条件稍差的地方增设了抽水泵等设施设备,平衡用水需求。还有就是联系有关部门和上游地区进行协调,保障生产用水。” 4月初,2023年西南地区小麦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品牌及政策培训会在广汉举行,会上,杨萍听得格外认真。“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也在增加,除了会种田,还要懂得经营管理。” 如今,按照“你点单我服务”的模式,杨萍带领合作社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从种到管到收的全过程服务,引来了不少省内农户前来观摩、学习,他们也把自己的“生意”做到了全省多个地市。80后科技弄潮儿黄刚让“无人农场”智慧种田4月底,广汉市南丰镇阳关村广汉新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一盘盘“精心打造”的育秧盘在机械手的搬运中走下智能化流水生产线。“今年水稻集中育秧引进了机械手,主要用于将操作完成的秧盘叠放整齐。”37岁的合作社理事长黄刚说。 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合作社内的科技含量可真不少。 农田中,插秧机正在来回作业,奇怪的是,驾驶室里却不见驾驶员的踪影。田边,黄刚利用手机对拖拉机进行“管理”。只见黄刚打开手机,轻触按钮,插秧机便按照绘制好的路线精准作业。 “这可是今年水稻播种的主力军。”黄刚介绍,通过安装电动方向盘、卫星信号接收器、显示器、摄像头、传感器等多个零部件,这台插秧机实现了智能化作业。 在管理好自己的400余亩土地的同时,黄刚还为1万亩土地提供社会化服务。有了无人农机的帮忙,他在生产工作中变得更加从容。“传统农机的使用效率为80%左右,而我们正在使用的无人农机使用效率达到 97%,经济收入可提高30%。”黄刚说。 “无人农场”正让种田变得“智慧”。再过一周不到,通过改造的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三台设备,将成为黄刚抢抓农忙时节,游刃有余解决插秧、收获等“黄金期”中两季作物衔接的法宝。
90后种田“CEO”王伶俐种田八年掌舵5600亩良田“今年是我回农村经历的第八个春耕。”5月4日,天府粮仓智慧育秧中心示范项目在崇州市正式投入使用。看着眼前先进的水稻育秧流水线,29岁的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对今年掌舵管理的5600亩良田生产以及崇州市的水稻生产信心倍增。 “‘怎样种出粮食’已落伍,‘怎样种出更好更安全的粮食’才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王伶俐说,“通过这套智能化设备,只需要3至5个人就能实现全智能化育秧,这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它还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进行育秧,1天可实现育秧2000多亩。此外,相较于传统育秧易受到天气影响,已发生死苗坏苗等情况,该系统通过恒温室催芽,可有效保证出苗质量。” 对于今年的水稻生产,王伶俐介绍,在品种上,她主要选择成都市农业部门推荐的品种,这些品种主要是四川自主研发,适合四川地区种植,不仅抗倒伏、抗虫害能力强,而且产量也有保障。通过先进的农机、科学的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为生产保驾护航。 当前,在蜀乡田间生产一线,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以及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标签: